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一顿随意的晚餐后,80年代出生的外国人收到了千亿赛道的门票。
2025年10月27日 07:29 来源:华商
他创业已经十年了。姚继初先生从来没有怀疑过太阳能发电的可能性。文字|杭州是长三角创新高地之一,也是下一代太阳能技术创新的主要温床。向余杭区方向行驶,穿过繁华的市中心,杭州未来科技城映入眼帘。它是世界上第一家批量生产第三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公司的所在地。一只金乌鸦、三条腿和太阳能元件组成了Xenna光电公司的标志。三足金乌来自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鸟,驾驶日本战车。当这位“中国企业家”于10月遇见赛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姚继忠时,这家成立10年的公司正处于他所说的“危机时刻”。当前太阳能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投资放缓,国家和国际信心重建,这对下一代技术钙钛矿造成了沉重打击。然而,今年5月,该公司首席技术官Yan Bui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其钙钛矿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攻克了大面积制造中钙钛矿薄膜均匀结晶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了平方米级零件的稳定量产。业界一致认为,这是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的重大飞跃。姚继忠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从不质疑自己在做什么。他在采访中提到了近十几次。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太阳能发电的用途。” 不。 “在他们的计划中,钙钛矿也一定是通向下一代技术的途径。姚继忠说,他创业的缘起是一次偶然的“假食品”经历。那个阶段,大多数回国的博士毕业生都必须在三个选择中选择一个:出国工作、国内工作、回国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位于十字路口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向他伸出了回国的橄榄枝。 并开始自己的事业。尽管姚纪中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并总是说自己是“幸运的人”。 “35岁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时间对自己的职业感到不安全。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的事情“很有成就感。”2015年回国后,他就开始创业,带着两名有太阳能发电经验的浙江大学毕业生,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没有现成的设备,就外包加工,没有成熟的技术,就自己摸索。”姚继忠笑着回忆,他的团队聘用的第一个员工是收银员。 让很多寻找“钱”的初创公司感到困惑,他坦言自己有决心,从来没有为了钱而放慢研发进程。团队已经从三人扩大到三百多人,但已经成为“大头”的姚继忠仍在努力适应。身份转变:“还有很多” 过去五年,钙钛矿获得概念认证,纤维纳米 光电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四端钙钛矿和钙钛矿/晶体硅电堆的太阳能发电站。面对“十五五”时期的新起点,姚继忠先生将公司未来五年的愿景概括为“保持正常发展、订单增长”。到那个阶段,钙钛矿产品应该能够得到验证并更大规模地应用于市场。 “制造业没有捷径,要做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并且把它做好,是很难的。”姚继忠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从1到100的比较困难的阶段。钙钛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方向对了,距离并不可怕。” 《晚饭》姚继初的创业精神始于一次偶然。 2014年的一天,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和同学们参加了浙江省鼓励外资大会。 “其实,我听说我们工作的酒店晚餐更好,所以我就决定去那里吃。”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了解到了公司的情况。他对国家的商业环境和政策知之甚少。也正是在这次晚宴上,姚继初得知,一项涉及钙钛矿相关产品的国家重大项目正在进行中。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在准备完论文后就回到了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姚纪中记得,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过程。他首先说服了远赴澳大利亚留学的浙江大学同学杨步。他们一致看好钙钛矿的前景。回国后,他说服阳阳加入创业团队。这段经历也让我们在公司成立后形成了一个相对隐性的部门内部工作。姚继忠先生担任业务发起人,负责公司收购、设立等重要事项,颜步一先生担任首席技术官,杨阳先生专注于研发离职并担任公司首席研究员。制造钙钛矿的决定并不在姚继忠的人生规划之外。他的大学经历与这个话题密不可分。 2006年,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决定研究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并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太阳能发电。当时,这所大学被称为太阳能发电商业化的“原点”,许多技术都诞生于这里。中国第一家太阳能企业的代表——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就是该校的校友。他学习了许多光伏技术的实践课程,正是在这个时候种下了“利用太阳能光伏能源”的理论种子。 “实用并网课程,类似于小型发电厂,持续12学分,一步步教你太阳能电池如何从0到1。”姚继忠到时候应该很容易吧。但现在我觉得真的很方便。在那个阶段,他看到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成熟,也注意到了其成本瓶颈。晶体硅的生产依赖于高纯度硅材料和复杂的提纯工艺,而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仅为晶体硅的十分之一,且制造过程低碳。 “当时,我们在教授的指导下做了一些计算,根据度电成本模型,未来太阳能发电肯定会比煤炭发电便宜。”姚继忠说。他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发生变化。当您从学习转向实践时,您常常想知道您所学到的知识将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在水力、风能和核能等绿色能源中,太阳能与我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直到后来,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才开始走这条路。认真地。在他的指导下,我从事了有机-无机混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项目。十年前,钙钛矿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技术”。公司成立时,姚继忠坦言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当时政策已经到位,我觉得商业环境很好,更多的是‘尝试一下’。”但到了2015年,他坚定地致力于钙钛矿技术。 “这是一个必要的方向,将取代晶体硅。”当时晶体硅的价格是3到4元/瓦,但他估计钙钛矿可以达到1瓦/瓦。回忆起998号玻璃大楼,姚继初感慨当年创业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来科学城杭州科技998号玻璃大厦一楼是光纤纳米光电子的发源地。当时,一个几百平方的实验室一楼前室设置了仪表,连加工设备都是外包的。 2015年,晶体硅被认为几乎垄断了太阳能市场。实验室的光转换效率已达到26%,而钙钛矿电池的效率仅为3%。姚继忠说,“当时我们有多少资金?我并不清楚需要多少钱,也不清楚公司的规模。就PPT而言,它理想地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释放产能等方面做出了几项承诺。”他说。但光纤纳米光电子学的第一步进展顺利。除初期政府扶持资金外,公司成立第一年就获得了超过1000万元的投资。对于当时的钙钛矿电路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钱。投资人是浙江省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由于他熟悉一个由于对新能源行业感兴趣,姚继忠并没有花太多力气去劝说。他还和另外两位创始人筹集了一些资金,他所拥有的只是总种子资金近2000万元。 “当时我们认为这已经是很多钱了,我们认为这不足以支持研发,更没想到钙钛矿的商业化如此困难。”前两年重点是团队建设和研发培训。当时中国有很多有太阳能技术经验的人。 2016年,公司组织架构相对稳定,创始人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严步一和杨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所中,而姚纪中则要打理研究所的规划、计划、细节。 2017年,麦罗纳光电首次引起业界关注。其小试产品线打破了小型钙钛矿电容器的世界效率记录并吸引了更多资本机构的关注。不过,姚继忠并没有放松警惕。数据突破仅仅是开始。从实验室的小尺寸样品到工业生产中生产的大尺寸产品,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小样品的效率可以达到 18%。当放大到 1.2 米 x 0.6 米的组件时,效率会降低一半。结晶的可控性、涂层和封装工艺的均匀性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说。剩下的就是架线了。公司原本计划2019年在衢州建设一条20兆瓦的试验线,但由于施工停工、设备运输中断,姚继忠只能在杭州远程指导施工。 2020年底,当时全球最大的钙钛矿中试线终于投产。 2021年,希纳光电趁此形势推出首款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钱,而是技术。有很多东西需要证明。”姚纪中想向市场证明钙钛矿技术可以规模化、不会损失效率、可以使用20年。在困难的时候,他有时不得不提醒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如果你花钱买设备,你就有了创造成功产品的保证。该理论不适用于钙钛矿轨道。试点实施过程中,非常“痛苦”,团队做了很多验证工作。姚纪中说:“不能用次数来衡量,它不断重演,我无法想象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们不能扩大规模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扩大规模并批量生产呢?团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品是否已经进入生产阶段?有什么好处吗? “即使在目前的钙钛矿市场,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产品测试阶段,产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姚继忠表示,钙钛矿不同于晶体硅的材料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配方和加工技术。从设备安装到制造方法都没什么可学的。 2019年以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投资机构已连续3次投资新浪光电。北京能源集团后来也参与其中,姚继忠更是声名鹊起。 “核心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融资,更是信任和支持。”当时资金相对充足,与民间资本接触较少。突破姚纪中用于从成本角度推算公司在产品样机线、产能、产品效率等方面的发展进度。从中判断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他的预测和我想象的几乎是一样的。 2021年,希纳光电可以真正充满信心。测试线产品已经过验证,我们将能够在放大后生产该产品。在那里的第二年,我们很快就建立了新的生产线并实现了 100 兆瓦的生产。全球首条100兆瓦钙钛矿量产线至今仍在运行。同一时期,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员工人数增至近200人,并初步建立了销售团队。 2022年,为了推广钙钛矿,姚继忠走了很多路,得到了第一批客户,推出了第一个BIPV项目。 “我们还没有提前决定哪些市场不起作用。 “我们将尝试一切以开发市场为目标。”他的想法是钙钛矿产量必须迅速增加,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年。他将2023年定义为“公司最好的一年”。当时晶振的价格e硅电池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投资项目来说,钙钛矿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姚继忠曾经相信,钙钛矿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到2023年,我们的成本会比晶硅电池便宜,每瓦不到2元。晶硅电池原材料价格昂贵,产品价格会超过每瓦2元。”姚继忠表示,当年公司营收规模就达到了1000万元的水平。他们开始投入资金进行产能和投资。投资近3亿元建设千兆瓦级生产线。然而,太阳能发电量的周期性波动比预期更为严重。 2023年,晶硅价格预计将从年初的2.3元/瓦下降至年底的1.3元/瓦,但光纤纳米光电子中的钙钛矿组件成本仍将在1.9元左右/瓦。这一变化也减缓了新生产线项目的建设。回忆起那些日子,姚继初说:“情况一下子从‘好卖’变成了‘卖不出去’,我意识到光有技术领先是不够的。” “以前没有人制造钙钛矿,但现在行业面临压力,新技术也面临压力,”他说。他表示,公司即将迎来第二次转型。最初的重点是研发,然后是生产和销售,但现在他们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去年,该公司还明确表示要专注于销售和客户,并完成了内部销售团队的创建。在姚纪中看来,虽然行业仍处于经济周期底部,产能释放速度缓慢,但完全有能力渡过危机,资金不会耗尽。不过,将于2022年结束的D轮融资,至少会持续三四年。 “我们的财务状况始终超过安全标准。”去年,Xena OptoElectronics 的出货量为 13 MW。根据规划,今年计划出货量将达到20-30MW。公司正处于“寻求稳定”阶段,姚继初明白,有必要推迟钙钛矿普及的时刻。对他来说,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实现电价的根本改善。市场预期也在改善。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今年国内钙钛矿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37.5亿元,2030年将达到950亿元。“想清楚为什么要做,坚持下去。”姚继忠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业务流程。 “制造业创业比互联网慢很多,我们用了10年时间,从3个人发展到300人,还没有盈利。但只要技术方向是对的,客户认识到了,就有希望。”他坦言,一开始没想到会花这么长时间,但每次看到电站并网时,他都觉得值得。“别指望第一次就能发挥作用。从0到1很难,从1到100更难,你要学会在公司内部分工。起初我负责研发和采购,现在我更关注市场和政策。团队必须与公司一起成长,”他说。
(编辑:魔术师丹)